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

烏魚來了!


文/胡妙芬

  國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今年的「冬至」。每年冬至前後大約二十天,是烏魚前來臺灣沿海產卵的季節。當烏魚成群而至,只見臺灣西南沿岸的漁民努力工作後,個個豐收,笑開懷的說:「這是大海發給漁民最好的『年終獎金』」。

■守信用的「信魚」

  魚兒產卵時,對於水溫的要求比較嚴格。因此,平時棲息在中國大陸北方沿海的烏魚,會成群結隊的往南洄游,尋找溫暖的海水繁殖。冬至前後,臺灣西南方的海水大約是攝氏十九度到二十四度,正好適合烏魚產卵。如果恰好有寒流來襲,烏魚集結南下的速度會更快,魚群愈集中,就愈有利於漁民捕撈。

  烏魚群年年冬天都準時來臺灣報到,就像守時、守信的人類,也被稱為「信魚」。等到魚卵孵化後,魚苗會洄游到中國沿岸的河口生活,直到牠們成長後,再南下繁殖。

■海中黑金

  烏魚是一種一妻多夫的魚類,一隻母烏魚配上四五隻公烏魚,然後在沿海一帶排卵受精。漁民如果捉到母烏魚,取出魚卵晒乾販賣,就是有名的臺灣土產「烏魚子」,能為漁民帶來豐厚的收入,因此,被稱為是海中「黑」金(「烏」在閩南語中發音同「黑」)。

  捕到不同的母魚,價值也大不相同。例如,剛抵達臺灣沿海的母魚,還沒產卵,腹中的魚卵最肥厚,價錢最高,被漁民稱為「正頭烏」;如果是已經產卵完畢、打算北返的母烏魚,則價格一落千丈,稱為「回頭烏」。

■明天的魚

  近年來,臺灣沿海的烏魚數量變少了,不少漁民抱怨是烏魚在抵達南方前,就被北方的漁民大量捕光了。這些烏魚腹中的卵還沒成熟,不但無緣來到臺灣,更無法產生下一代,難怪海裡的烏魚數量銳減。換句話說,人類不但抓了「今天的魚」,也把「明天的魚」一次捕完了。這不但造成魚類的浩劫,使海洋資源日漸匱乏,漁民捕魚愈來愈困難,未來人們桌上的海鮮也將愈來愈昂貴。

養蟲

作者:凌拂

 三月的時候,我養過幾隻黃斑粉蝶。

 那時候油菜花開了,小白菜再不採收,也就要冒出一朵一朵黃色的小花,小花有它特殊的氣息,引來了一群又一群的黃斑粉蝶在花間覓食、產卵。

 油菜花的氣息真是會逗弄黃斑粉蝶,逗得牠們一刻也不停地在花間飛舞。我走在油菜花叢間,也覺得像隻粉蝶似的,臉上、心上都充滿了春天明麗的氣息。黃斑粉蝶 忙著產卵,我忙著採菜,心想晚餐又有一盤青蔥翠綠的油菜了。不過,我的菜葉上隨處都可以發現一條一條的青色小蟲,牠們便是粉蝶的幼蟲。我採菜時雖然留意, 但總不免還是會帶回一、兩隻。

 帶回家的一條我不忍心將牠扔掉,但又不可能把牠送回菜園叫牠再去吃我的菜,只好撿些菜葉養著。我找了個小小的透明盒子,墊上乾淨的餐巾紙,然後鋪上菜葉,想盡量給這隻青色的小蟲一個適合牠吃飯、睡覺的環境。

 從此,每天換一片新鮮的菜葉子就變成我最牽掛的事情。漸漸地,青色小蟲不吃了,靜靜地伏在葉子上,就要產生新變化了。這個變化對青色小蟲來說非常重要,因為經過這個階段,它就要長出翅膀,變成蝴蝶了。

 我發現青色小蟲變蛹之後,先是在頭部隆起一個劍戟,然後又在身長二分之一的地方,每一邊各突起一個肩胛,肩胛兩側變化成了像鰓絲一樣的東西,我想那可能是 牠將來的翅膀了。然後,漸漸地在小蟲腹部的兩邊各長出四個小黑點,這四個應該是氣孔了。這個時候牠不吃不喝,就靠氣孔呼吸。爸爸說:「小青蟲這時候看來, 像個入關的老和尚,再出來的時候就脫胎換骨,不是原來那個樣子了。」小青蟲的變化,完全在蛹裡,我從外觀上觀察,已經看不出有什麼動靜了。

 後來,我把它移到室外,因為室外是個有花草樹木的地方。我想,黃斑粉蝶就快要出來了,我不希望牠們出來時碰到的是水泥的柱子,水泥的牆。聽說新孵出的小雞, 會把牠第一眼看到的東西,當做牠的媽媽,我可不希望黃斑粉蝶一出來,就把牠第一眼所看到的水泥柱子當作牠的世界。我把牠放在桂花樹下,桂花樹下是一個非常 安全的好地方。

 我每天早上起來,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我的黃斑粉蝶;每天放學,第一件事也是去看牠。看著看著,還是看飛了。有一天回來,只剩下裂開的蛹背,我的黃斑粉蝶等不到我放學,就已經走了。

 我趕快跑到油菜園,所有的黃斑粉蝶都在那裡。我想,這就好了,我的黃斑粉蝶一定也在那裡。牠需要牠的同伴,就像我也需要我的同伴一樣,黃斑粉蝶總有屬於牠的地方。

現烤麵包

 自己烘烤麵包,相當耗時間。首先,你得將材料調配好,將生麵糰揉得恰到好處,然後還要等上一、兩個鐘頭發麵,最後拍拍發好的麵糰,將它切成大小適中的塊狀,捏整好形狀之後放入烤箱當中,再等上一個小時左右。這樣算起來,前前後後不曉得要耗掉幾個鐘頭,才能吃到一塊熱呼呼的麵包。

 美國的喬.葛瑞格早就想到,像這樣費時的熱麵包,除非到店裡去買剛出爐的,否則硬是要自己在家裡做的話,豈不是自找麻煩!於是他花了許多時間,研究如何讓自製麵包快速出爐的方法,可惜屢試屢敗,一直沒有研究出結果來。

 直到一九四九年的某個下午,葛瑞格在佛羅里達州雅芳公園市的家中烘烤麵包做晚餐時,他聽到外頭有消防車疾駛而過的警笛聲。按照規定,他身為雅芳公園市的義勇消防隊員,必須立刻前去報到支援。為了避免烤焦,匆忙間他打開烤箱門,取出烤到一半的麵包,隨手擱在桌上,然後就三步併做兩步衝出門去了。

 等到支援任務完畢,回到家裡,葛瑞格看著桌上那團早已涼透了的半生麵包,它看起來一點也不可口,簡直像是一團灰白色的石膏!

 要是換做我們,很可能早就把那團髒兮兮的東西倒掉了;可是葛瑞格卻沒有。他重新溫熱了烤箱,調整適當的溫度後,將那塊冷麵糰又放進去烤。

 沒想到過了一會兒,烤箱傳出濃郁的麵包香味,烤好的麵包竟然非常香郁可口。原來,葛瑞格在無意間竟然發現了預製麵包的竅門:將已經揉好、發好的麵糰,預先烘烤成為半生熟程度的麵糰,冷卻之後就可以裝進容器裡冷藏保存,等到想吃的時候,再放進烤箱裡烤一會兒,馬上就能享用剛出爐的現烤麵包,節省許多等待守候的時間。

 接著,葛瑞格又試驗了無數次,終於找出預先烘烤麵包所需要的確切溫度和時間,效果顯然很不錯,因為連許多家麵包店都爭著向他買他的秘方。

 今天在許多超市當中都可以找到由麵包工廠事先調好了味道、揉好及發好的麵糰,並且已做好初步預烤的步驟,顧客買這種生麵糰回家就像買冷凍水餃一樣,等想吃的時候只要放進烤箱烘烤個十分鐘,很快就可以嚐到熱騰騰、香噴噴的麵包。

 看樣子,今天我們能夠在家裡吃到現烤的熱麵包,得要好好感謝葛瑞格先生以及雅芳公園市的義勇消防隊。

飛盤

 如果有人告訴你說早在兩千七百多年前就有飛盤了,你相信嗎?

 可以這麼說,但似乎又不盡然。事情是這樣的:

 約在兩千七百多年前,在希臘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,鐵餅就已經是比賽的項目之一。仔細比較,鐵餅不就是飛盤的前身嗎?

 不過言歸正傳,飛盤就是飛盤,絕不能隨便拿鐵餅來混充,而飛盤這玩意兒,也不是一夜之間就發明出來的。

 最早的飛盤是用錫做成的,當初發明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丟著玩。它是專門烤派用的錫盤,上面鐫刻著「福瑞斯比派」的字樣。因為這道點心是美國康乃迪克州布里姬港的「福瑞斯比烘焙屋」獨家製作的。

 如果不是一群調皮搗蛋的耶魯大學的學生,福瑞斯比派的錫盤恐怕仍舊是個普通的容器。當年,耶魯大學的學生經常到福瑞斯比店買派,吃完之後,他們拿起空的錫盤,頑皮地朝彼此身上砸去。當錫盤打中對方的時候,他們就會興奮地大叫一聲:

 「福瑞斯比!」

 沒想到一場胡鬧竟然造成飛盤的誕生。

 第一個慎重其事製作塑膠飛盤的是瓦特.摩瑞森,他在加州開設一家公司,從一九五〇年代開始大量製作飛盤,至今已經有十六款式問世。目前全美境內製造飛盤的公司約有三十多家。

 飛盤運動如此盛行,因此有人組織飛盤迷俱樂部,舉辦飛盤大賽,以及飛盤世界聯盟。他們甚至固定在每年九月舉行國際飛盤節。

 根據「金氏世界紀錄」,飛盤保持在空中的最長時間為十六點七二秒,那是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六日由唐.肯恩所創下的紀錄。

 玩飛盤是有益身心的運動,非常有趣,玩起來相當容易,所以幾乎人人都能享受它的樂趣。同時,飛盤的價格便宜,人人都玩得起。而它最大的好處是這種運動可以跟任何人玩,甚至當身邊沒有人的時候,連家裡的狗狗也可以參一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