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

烏魚來了!


文/胡妙芬

  國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今年的「冬至」。每年冬至前後大約二十天,是烏魚前來臺灣沿海產卵的季節。當烏魚成群而至,只見臺灣西南沿岸的漁民努力工作後,個個豐收,笑開懷的說:「這是大海發給漁民最好的『年終獎金』」。

■守信用的「信魚」

  魚兒產卵時,對於水溫的要求比較嚴格。因此,平時棲息在中國大陸北方沿海的烏魚,會成群結隊的往南洄游,尋找溫暖的海水繁殖。冬至前後,臺灣西南方的海水大約是攝氏十九度到二十四度,正好適合烏魚產卵。如果恰好有寒流來襲,烏魚集結南下的速度會更快,魚群愈集中,就愈有利於漁民捕撈。

  烏魚群年年冬天都準時來臺灣報到,就像守時、守信的人類,也被稱為「信魚」。等到魚卵孵化後,魚苗會洄游到中國沿岸的河口生活,直到牠們成長後,再南下繁殖。

■海中黑金

  烏魚是一種一妻多夫的魚類,一隻母烏魚配上四五隻公烏魚,然後在沿海一帶排卵受精。漁民如果捉到母烏魚,取出魚卵晒乾販賣,就是有名的臺灣土產「烏魚子」,能為漁民帶來豐厚的收入,因此,被稱為是海中「黑」金(「烏」在閩南語中發音同「黑」)。

  捕到不同的母魚,價值也大不相同。例如,剛抵達臺灣沿海的母魚,還沒產卵,腹中的魚卵最肥厚,價錢最高,被漁民稱為「正頭烏」;如果是已經產卵完畢、打算北返的母烏魚,則價格一落千丈,稱為「回頭烏」。

■明天的魚

  近年來,臺灣沿海的烏魚數量變少了,不少漁民抱怨是烏魚在抵達南方前,就被北方的漁民大量捕光了。這些烏魚腹中的卵還沒成熟,不但無緣來到臺灣,更無法產生下一代,難怪海裡的烏魚數量銳減。換句話說,人類不但抓了「今天的魚」,也把「明天的魚」一次捕完了。這不但造成魚類的浩劫,使海洋資源日漸匱乏,漁民捕魚愈來愈困難,未來人們桌上的海鮮也將愈來愈昂貴。

沒有留言: